在石嘴山市惠農區北街(中街)街道陶瓷社區,活躍著這樣一支隊伍:他們隔三差五到空巢老人家中,或為他們送醫送藥、疏通管道、修理家電、修面理發、打掃衛生,或陪老人聊聊天、敘敘舊、談談心,一舉一動傳遞溫暖、一顰一笑打動人心。他們就如老人的親人一般,被大家親切地稱之為“共享兒女”。
“共享兒女”傳遞著人間溫情。據了解,陶瓷社區老齡化問題突出,60歲以上老人889人,占社區總人口的31%,其中,21%為空巢、獨居老人。社區工作人員在助老服務中發現,不少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因常年獨居而心情壓抑,渴望陪伴。2024年年底,由社區牽頭,在共建單位和廣大居民積極響應下,一支15人的“共享兒女”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,為的不僅是解決老人們生活上的困難,更重要的是填補老人情感上的空缺,讓他們能真正感受到被關愛、被需要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“共享兒女”的身上,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他們如同紐帶一般,用愛心傳遞文明與溫暖,共同營造互助養老的社區氛圍,讓老人們在關愛中安享晚年的同時,也為共筑和諧老齡社會貢獻了一份力量。
無獨有偶,最近很多年輕網友在社交網絡上曬出“你幫我父母,我幫你父母”的協議,和其他陌生網友一起約定好,生活中互相幫助遇到困難的老年人、長輩,用一份沒有法律約束力的“在外互助父母協議”串聯起年輕群體與老年群體的情感紐帶;而隨著寧波“共享奶奶”火出圈,如今重慶、成都、鄂爾多斯等多個城市都涌現出了“共享奶奶”,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接送孩子,“一老一小”手牽手連接起“朝陽”和“夕陽”。
這些愛心互助模式的出現,不失為一種有益的社會治理探索。近年來,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傳統“熟人社會”正在向現代“陌生人社會”轉變,一些新情況、新訴求不斷涌現。有的問題難以通過政府的大包大攬來解決,有的難題單靠社區力量無法破解。遇到這樣的情形,不妨也像“共享兒女”“共享奶奶”這樣,充分調動社會力量、發掘民間智慧,以民間互助的方式來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。如同惠農區這樣,在社區引導下開創暖心之舉,并逐步形成較為穩定的制度,不僅豐富完善了志愿服務的內涵,也為今后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借鑒與啟示。
當然,這些愛心互助模式或許還存在一些不足,亦有不少工作亟待完善,但沿著這樣的思路走下去——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,汲取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力量,積極動員引導各路能人、熱心人、有心人參與其中、樂在其中,并努力將愛心暖流轉化為制度保障,基層社會治理定能在共建共治中順勢升級、得以優化,我們的生活也必然會越來越溫暖。(孫莉華)